今年度最大的上弦月將於1月7日上午7時56分發生。由於此次上弦月的時間接近月球近地點,月球與地球的距離較短,因此形成本年度視直徑最大的上弦月,視直徑達32.25角分。緊接著於約二週後,1月22日凌晨4時31分將發生今年最小的下弦月,此時月球接近遠地點,視直徑僅為29.57角分,相較於最大上弦月縮小了約9%。如果使用相同倍率的望遠鏡觀察1月的上弦月和下弦月,可以清楚看出兩者在視直徑上的明顯差異。
圖說:2025年1月最小下弦月與最大上弦月視直徑比較。
由於月球的軌道呈橢圓形,使得地月距離會隨時變化,距離地球最近的位置稱為近地點,最遠的位置稱為遠地點。當月球接近近地點時,從地球看月亮的視直徑會較大;反之,當接近遠地點時,視直徑則會變小。由於受到太陽重力等因素影響,月球每次近地點週期(近點月)中的近地點與遠地點距離會略有不同。以下是2025年月球13次近地點與遠地點以及其地月距離:
近地點 | | 遠地點 | |
日期(UTC+8) | 距離(km) | 日期(UTC+8) | 距離(km) |
01/08 | 370,198(最遠近地點) | 01/21 | 404,225 |
02/02 | 367,508 | 02/18 | 404,817 |
03/02 | 362,048 | 03/18 | 405,703 |
03/30 | 358,232 | 04/14 | 406,257 |
04/28 | 357,227 | 05/11 | 406,203 |
05/26 | 359,122 | 06/07 | 405,500 |
06/23 | 363,256 | 07/05 | 404,561 |
07/20 | 368,087 | 08/02 | 404,090(最近遠地點) |
08/15 | 369,321 | 08/29 | 404,478 |
09/10 | 364,844 | 09/26 | 405,487 |
10/08 | 359,914 | 10/24 | 406,399 |
11/06 | 356,943 | 11/20 | 406,655 |
12/04 | 357,073 | 12/17 | 406,277 |
伴隨1月7日最大上弦月的「最遠近地點」發生於1月8日8時1分(地月距離370,198公里),而1月22日的最小下弦月則接近1月21日的遠地點(地月距離404,225公里)。相似地,8月1日的最小上弦月伴隨著8月2日的「最近遠地點」,約二週後的8月16日則是最大下弦月,接近8月15日的近地點。
這種最大或最小弦月與月球的最遠近地點或最近遠地點的對應關係並非巧合。由於太陽對月球的重力約為地球的兩倍,月球繞地球公轉時與太陽的相對位置會影響月球軌道的離心率。當月球軌道的長軸(即近地點與遠地點的連線)指向太陽時,離心率會增大,產生更近的近地點或更遠的遠地點,通常對應新月或滿月;當長軸與太陽垂直時,離心率減小,近地點與遠地點的變化幅度較小,此時通常對應弦月。
圖說:當地月系統位於A點或C點時,月球軌道的長軸指向太陽,此時太陽重力會導致月球軌道離心率變大,產生更近的近地點與更遠的遠地點,此時相對應的月相為新月或滿月。若地月系統位於B點,月球公轉軌道的離心率較小,便會產生變化幅度較小的近地點與遠地點,此時相對應的月相為弦月。
由於月相週期(29.53天)與近地點週期(27.55天)不同步,兩者的相對位置會逐漸錯開,導致每次最大或最小弦月發生在不同日期。由於14個朔望月與15個近地點週期幾乎相同,約413天後會再次出現相似的特殊月相;或者約206天後,也會出現成對的最大與最小弦月。(編輯/王庭萱)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