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公佈了一張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照片,主角是螺旋星系LEDA 22057。LEDA 22057位於雙子座,距離地球大約6.5億光年。這個星系也被稱為AGC 170923、MaNGA 11743-12703或2MASX J07524264+1450263,並且也是一顆超新星爆炸的所在地。這顆超新星名為SN 2024pi,是由自動化巡天系統於 2024年1月發現,該巡天系統每兩天觀測一次北半球夜空,至今已記錄超過10,000顆超新星。
這次LEDA 22057的影像是由哈伯第三代廣域照相機(WFC3)在紅外光譜範圍內拍攝。天文學家表示在這幅影像中可以看到SN 2024pi位於星系核心下方偏右的位置,呈現一個淡藍色的小點,與星系的螺旋臂形成鮮明對比。這張影像拍攝於超新星發現後約一個半月,因此照片中的超新星已經比它最亮時黯淡了許多。研究人員指出SN 2024pi是一顆Ia型超新星,Ia型超新星是白矮星的核爆,白矮星是質量不到太陽八倍的恆星耗盡核心中的氫燃料後留下的結晶核心。當這類恆星核心的氫耗盡時,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變得又大又亮,但表面溫度較低。最終,因為脈動和恆星風,它的外層會被丟擲,只剩下白矮星和色彩繽紛的行星狀星雲。
圖說:哈伯望遠鏡捕捉到螺旋星系LEDA 22057的影像,SN 2024pi位於星系核心下方偏右的位置,呈現一個淡藍色的小點。圖片來源:NASA / ESA / Hubble / R.J. Foley, UC Santa Cruz
白矮星的表面溫度可超過10萬度,且密度極高,能將和太陽相當的質量壓縮到地球大小的球體中。儘管銀河系中幾乎所有的恆星最終都會變成白矮星,包括我們的太陽(約在50億年後),但並不是每顆白矮星都會爆炸成為Ia型超新星。要成為Ia型超新星,白矮星必須有一個伴星,當白矮星從伴星吸收物質時,它可能變得過於巨大,而無法支撐自身的質量。這種質量失衡會引發一場核融合的連鎖反應,徹底摧毀白矮星,產生一場甚至能在多個星系外被觀測到的超新星爆炸。(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SCI NEW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1/05 12:00: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