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繞太陽的軌道不是完美的圓形,而是橢圓形,因此地日距離並非固定。近日點是地球橢圓軌道中最接近太陽的一點,每年約在1月初發生。2025年的近日點將發生在1月3日21時28分,當時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約為1.471億公里,比地球最遠離太陽的遠日點(約1.521億公里)近了約500萬公里。這段距離足以塞下超過390顆地球,就算用光速也需要花費17秒才能穿越。
在近日點時,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比遠日點多約7%,但這種變化對地球整體氣溫的影響有限。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轉軸傾斜,而非距離太陽的遠近,主導了季節變化。1月時,北半球因太陽斜射和日照時間較短,加上陸地面積較大,溫度波動更明顯,因此冬季仍然寒冷。而南半球則處於夏季,這也是地軸傾斜約23.5度造成的結果。
地球近日點的時間和距離並非固定,還受到其他天體(如木星)引力和歲差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導致近日點和遠日點的日期隨時間緩慢移動,這種現象被稱為近日點進動(apsidal precession)。完成一個完整的進動迴圈大約需要21,000年。這意味著近日點的日期會逐漸改變,例如在1250年,近日點接近冬至,而目前則在1月初。
在近日點期間,太陽的視直徑看起來比遠日點時更大。如果使用相同的攝影裝置分別在近日點和遠日點拍攝太陽影像,便能清楚比較出約3.3%的差異,這是一個顯著但不易察覺的天文現象。(編輯 / 段皓元)
圖說:臺北天文館在地球過近日點與遠日點時所拍攝的太陽,可明顯看出其大小變化。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