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首次成功拍攝到銀河系外一顆垂死恆星的詳細影像。這顆名為 WOH G64 的恆星位於大麥哲倫星系,距離地球約16萬光年。數十年來,天文學家已知這顆巨型恆星,其體積約為太陽的2,000倍,屬於紅超巨星。
雖然天文學家已經拍攝了二十多顆銀河系內恆星的詳細影像,並揭示其特性,但對於遙遠星系中的其他無數恆星,由於距離過於遙遠,進行詳細觀測極為困難。本次成功拍攝到如此遙遠恆星的細節,是因為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甚大望遠鏡干涉儀(VLTI)第二代儀器的卓越解析力。新的觀測顯示,WOH G64 周圍存在一層緊密包覆恆星的卵形殼層,恆星正在噴出氣體與塵埃,這可能與垂死恆星在成為超新星前的劇烈物質噴發現象有關。研究報告已發表於《天文與天體物理》期刊(Ohnaka et al. 2024)。
圖說: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甚大望遠鏡干涉儀(VLTI)儀器成功拍攝了位於大麥哲倫星系巨型恆星 WOH G64 的詳細影像。Credit: ESO/K. Ohnaka et al./Y. Beletsky (LCO)
甚大望遠鏡干涉儀(VLTI)是歐洲南方天文臺的一組光學望遠鏡組合,能夠結合四臺8公尺口徑望遠鏡所收集的光,實質上成為一臺虛擬超大望遠鏡,其解析度相當於各望遠鏡之間的最遠距離,從而得以捕捉極為細緻的宇宙影像。研究團隊對 WOH G64 這顆巨型恆星的興趣由來已久。他們曾利用VLTI的第一代儀器進行多年觀測,以研究其特徵,但要獲得該恆星的實際影像始終面臨挑戰,直到第二代儀器「GRAVITY」問世。
圖說:甚大望遠鏡干涉儀(VLTI)是歐洲南方天文臺的一組光學望遠鏡組合,能夠結合四臺8公尺口徑望遠鏡所收集的光,實質上成為一臺虛擬超大望遠鏡。
將 WOH G64 的最新影像與過去的資料進行比對後,天文學家發現這顆恆星在過去十年間變得更加暗淡。紅超巨星在生命末期會丟擲其外層氣體與塵埃,這一過程可持續數千年。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被拋出的塵埃可能因遮光效應導致恆星變暗。此外,新影像顯示,WOH G64 的卵形殼層呈現拉長的形狀,這讓科學家感到困惑,因為根據先前的觀測與電腦模型,他們預期會看到不同的形狀。團隊推測,這種形狀可能由於恆星噴發物質的動力作用,或是受到尚未發現的伴星影響所致。
圖說:這張由VLTI的GRAVITY儀器拍攝的新影像(左)顯示,該恆星被一個巨大的卵形塵埃殼層包裹。右側影像則為藝術家基於觀測資料的重建圖。Credit: ESO/K. Ohnaka et al., L. Calçada
此次影像的細節為觀測恆星生命末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對 WOH G64 而言,任何劇烈變化都可能隨時導致它邁向爆炸性終結。不過,隨著恆星進一步變暗,即便是 VLTI,要拍攝其近距離影像也變得更困難。然而,未來的儀器升級,例如VLTI即將推出的第三代「GRAVITY+」,有望進一步突破這一侷限,使觀測更加深入,揭示更多宇宙奧秘。(編譯 / 段皓元)
資料來源:ESO
相關影片: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1/24 16:05: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