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但它仍是我們理解重力與時空的最佳工具並成功度過每次挑戰。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會隨著物質或能量的存在而彎曲,而彎曲的時空則告訴物質該如何運動。與任何具有彈性的表面一樣,時空不只會彎曲也會震動並產生漣漪,稱為重力波。愛因斯坦於1916年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重力波的存在,直到2016年LIGO(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臺)宣佈人類首次直接觀察到重力波。
約半個世紀前,理論學家注意到重力波穿過時空後有可能會對時空造成永久形變!這種不可恢復的變化被稱為重力記憶效應,換句話說,時空「記得」每次發生的改變。
圖說:當重力波透過平面時,平面上的位移量與重力波的振幅成正比,當重力波透過後,由於重力記憶效應會產生永久的位移。來源:Keefe Mitman et al. (2024)
重力的記憶效應有兩種:線性的記憶效應(由質量分佈變化產生,例如超新星爆發)與非線性的記憶效應(由重力波輻射本身引起,即重力波可以產生重力波),其中非線性的記憶效應與廣義相對論中的非線性特性具有密切關聯,最讓科學家們感興趣的是非線性的記憶效應在不遠的將來就有可能被探測到。
非線性記憶效應的訊號主要集中在低頻率(<10 Hz),現有的地面干涉儀的靈敏度在此頻段較差,且地球的地質活動和環境噪音在低頻率非常顯著,掩蓋了記憶效應的訊號。今年6月的一篇論文指出,未來啟用的太空重力波天文臺LISA專門用來尋找低頻率重力波,能夠提供高於地面干涉儀的訊噪比,尤其是針對超大質量黑洞合併的記憶效應。
圖說:LISA(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由歐洲太空總署(ESA)主導,包含三顆衛星,位於距地球約5千萬公里的日心軌道形成一個邊長約250萬公里的等邊三角形,利用雷射干涉技術探測三顆衛星之間微小的相對距離變化(小於氦原子核直徑)來測量重力波對時空的壓縮和拉伸。LISA於2024年透過任務審核,預計於2035年發射。來源:University of Florida / Simon Barke (CC BY 4.0)
這並非說地面干涉儀就沒有辦法探測到記憶效應。由於記憶效應會產生永久的變化,將大量的變化累積在一起後就有可能探測到足夠的變化量證實記憶效應的存在,但這有賴長時間累積的資料。從2015年LIGO啟用至今,LIGO-Virgo-KAGRA(LVK)合作團隊已經確認了約200次的重力波事件,未來升級地面干涉儀的靈敏度可望探測到更多的資料。
探測重力記憶效應不僅可以檢驗現有理論正確性(如廣義相對論和量子重力),還能進一步揭示宇宙深層結構和未知物理現象。隨著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記憶效應的研究有望在宇宙學、天文物理學和基礎物理學中開創全新的研究方向。(編譯/王庭萱)
資料來源:Keefe Mitman et al. (2024)、Henri Inchauspé et al. (2024)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1/23 10:5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