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一千一百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火星並將這顆紅色星球的碎片拋向太空中,其中一塊火星碎片墜入地球。這顆叫做拉法葉(Lafayette)的珍貴火星隕石在1931年時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抽屜裡被發現,在那之前它怎麼到達那個地方是個長年未解的謎團。
圖說:存放於普渡大學的拉法葉隕石。拉法葉是少數能直接追溯到來自於火星的隕石,在1931年被發現儲存在大學的抽屜裡。圖片來源:Purdue University
拉法葉被歸類為Nakhlite型別的隕石,來自於過去火星上火山活動的區域,因其優異的儲存狀態聞名。在早期對拉法葉隕石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它在火星上與液態水發生了相互作用的證據,但很難確定這種事件發生的時間。最近一組包含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確定了隕石中在液態水存在時形成的水合礦物的年齡。
在先前的研究(2022)中已經利用有機汙染物縮小了拉法葉隕石墜落在地球的時間範圍,研究團隊這次利用惰性氣體氬的放射性定年法來測定隕石中水合矽酸鹽的年齡,為了得到更好的測定結果他們從隕石的核心部分採取樣本,用玻璃膠囊密封減少放射性元素的損失。結果顯示隕石中的水合矽酸鹽形成於7.42億年前,是火星表面水與橄欖巖相互作用的證據。這次作用與火星上的區域性火山活動(而非隕石撞擊)有關,推測這些火山活動可能造成地下冰融化,從而形成了短暫的水迴圈。這些證據支援火星在亞馬遜季(Amazonian)偶發但不罕見的小規模水文活動的假設,顯示在火山的影響下可能會有區域性的液態水形成。
研究火星隕石一直是行星科學的長期目標,在火星樣本返回地球前,除了這些隕石外科學家只能依賴遙測資料研究火星的過去的地質和水文活動。科學家知道這些隕石裡的變化是過去火星存在液態水的證據,但是測定這些岩石的年代十分困難。這篇研究展示了一種可信賴的新方法,未來能應用在其他隕石及行星以瞭解液態水在何時存在。(編譯/王庭萱)
研究現已發表於《地球化學觀點快報》(Geochemical Perspective Letters)。
資料來源:Phys.org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1/14 16:48: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