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獵戶座星雲中發現了540個自由漂浮的木星質量天體。這一發現超乎預期,尤其其中有42個天體組成雙星系統,且這些雙星的質量介於0.7至13個木星質量之間,被稱為「木星質量雙星」。(延伸閱讀:天文學家在獵戶座星雲中發現木星質量雙星天體)
圖說:韋伯望遠鏡所拍攝的獵戶座星雲。
木星質量雙星的形成一直是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大謎題。首先,透過吸積過程難以形成質量超過幾個木星質量的行星;而透過分裂過程,形成行星的質量下限則約在十個木星質量左右。此外,這些木星質量雙星之間的距離(28至384天文單位)與一般雙星系統相似,遠高於雙棕矮星的典型距離(約4天文單位)。(註:棕矮星的質量通常介於幾十倍木星質量之間,是介於最小質量行星和最低質量恆星之間的星體型別。)
圖說:藝術家筆下的木星質量雙星示意圖。Image credit: Robert Lea (created with Canva).
天文學家根據上述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木星質量雙星資料,提出了「輻射侵蝕」理論來解釋其形成機制。這些雙星起初源自中小質量的雙星系統,但其增長受到附近大質量OB型恆星輻射的抑制。這些OB型恆星釋放出強烈的輻射,將形成中的雙星大氣層剝離,使其質量不斷減少,最終形成木星質量雙星,這一過程被稱為輻射侵蝕作用。
也就是說,在像獵戶座星雲這樣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域中,大質量恆星的輻射在早期便抑制了雙星系統的成長,使其成為木星質量雙星。這項理論對於解釋木星質量雙星的形成機制又邁進一步,但目前僅限於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域。要全面理解其在宇宙中的普遍性仍有待釐清。(編譯 / 段皓元)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Sheffield; Diamond et al. 2024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1/12 21:53: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