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電波爆(FRBs)是從我們銀河系以外探測到的毫秒級事件。快速電波爆的發射特性傾向於以磁星為其來源,這一點從銀河系的磁星所發出類似快速電波爆的爆發,以及快速電波爆主星系的星體形成性質,都可以證明這一點。然而,產生快速電波爆的來源過程仍然不明。根據新的研究,快速電波爆更可能發生在大質量的恆星形成星系中。這項研究也指出,磁星的磁場比地球強100兆倍,通常在兩顆恆星合併後形成,並最終在超新星爆炸中爆發。
磁星的強大能量讓它們成為宇宙中最神秘且極端的天體之一,但我們對它們的形成過程知之甚少。為了尋找快速電波爆,研究團隊使用位於加州Owens Valley Radio Observatory的Deep Synoptic Array-110(DSA-110)無線電波望遠鏡,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定位了70個快速電波爆的具體源星系(其他望遠鏡只定位了23個)研究人員分析了其中的30個,發現這些快速電波爆主要來自大型且金屬豐富的星系,這是之前沒有預料到的結果。這個發現改變了天文學家對快速電波爆的理解,原本以為這些現象會出現在各種型別的活躍星系中。
圖說:這張拼貼照片展示了DSA-110望遠鏡陣列,在天線的上方是一些FRB宿主星系在天空中的影像,這些星系極為巨大,這挑戰了現有的有關FRB來源的模型。圖片來源: Annie Mejia / Caltech
那為什麼這些快速電波爆會更常出現在大質量、金屬豐富的星系呢?這是因為這些星系中的恆星通常比其他星系中的恆星更大,並且含有更多的重元素,這些重元素是在恆星進行核融合的過程中產生的。重元素讓恆星變得更大,而這些大恆星在死亡後,通常會形成磁星。事實上,84%的大質量恆星都是雙星。當其中一顆大質量恆星因為金屬含量較高而膨脹時,其多餘的物質就會被拉到伴星上,從而促進了兩顆恆星的合併。這些合併後的恆星會擁有比單一恆星更強的磁場,最終也可能變成磁星,並釋放出快速電波爆。因此,研究結果暗示,宇宙中的磁星源自於恆星合併的殘餘物。
未來,研究團隊希望能利用DSA-110追蹤更多快速電波爆及其起源地,並最終利用DSA-2000追蹤更多快速電波爆,DSA-2000 是一個更大的無線電陣列,計劃在內華達沙漠興建,並於2028年完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上。(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SCI NEW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1/09 16:23: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