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10點54分(UTC),一顆剛被發現不久的小行星進入東太平洋上空,這是今年第三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
小行星陸地撞擊持續報警系統(ATLAS)在10月22日發現這顆小行星並給予臨時編號A11dc6D,測量結果顯示A11dc6D的直徑約1公尺,在到達地表前便會在大氣層中解體。發出預警數小時後美國太空總署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記錄到小行星進入大氣層的火球事件。
圖說:2024年10月22日在東太平洋上空撞擊地球的小行星A11dc6D的衛星影像。來源:NOAA/GOES-West, RAMMB/CIRA
圖說:2024年10月22日在東太平洋上空撞擊地球的小行星 A11dc6D 的位置。來源:CNEOS
這是今年第三次成功預測小行星撞擊地與時間,也是自2008年以來成功預測的第十次。隨著未來小行星的探測能力增強,預期將來能提高預測的成功率以及提前發現的時間。
10月24日即將有五顆小行星靠近地球,但不用擔心,它們目前對地球都沒有威脅。這五顆小行星都屬於近地小天體(NEO),但只有一顆(2002 NV16)被列為潛在危險小行星(PHA),NV16也是本次接近地球的5顆小行星中直徑最大的,約177公尺。NV16下次再接近地球要等到2031年,而若要比這次更靠近則要等到2086年。觀看10月24日靠近地球的五顆小行星的資訊與即時位置。 (編譯/王庭萱)
圖說:2002 NV16於2024年10月24日與地球的相對位置。來源:NASA JPL
資料來源:The Watchers、MPC、NASA JPL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0/24 11:17: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