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於10月15日宣佈,太陽已進入其11年週期的極大期,並可能持續至明年。儘管如此,太陽活動的確切高峰月份尚需數月甚至數年後才能確定,這需要持續的資料統計,特別是當太陽活動開始顯著減弱時,才能準確識別其巔峰。
圖說:NASA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SDO)的可見光影像展示了太陽在太陽極小期(左,2019年12月)與接近太陽極大期(右,2024年8月)的樣貌對比。
圖說:NASA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SDO)以紫外光波長拍攝的影像,展示了太陽在太陽極小期(左,2019年12月)與接近太陽極大期(右,2024年5月)的對比。紫外線能顯示出太陽上在極大期更常見的活躍區域。
太陽週期是太陽在低活躍與高活躍狀態之間的自然轉變過程。大約每11年,太陽的磁極會翻轉,並進入太陽極大期,此時太陽由相對平靜轉為極為活躍的狀態,頻繁發生太陽風暴。在這段期間,太陽的劇烈活動會造成惡劣的太空天氣,對太空中的衛星、太空人以及地球上的通訊系統(如無線電和GPS)和電力網路產生重大影響。
圖說:人類歷史記錄到過去24個太陽週期的太陽黑子數量圖,紅色則為目前第25週期的預測。
NASA和NOAA透過追蹤太陽黑子來確定和預測太陽週期的進展。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溫度較低的區域,這些區域也是太陽磁場最強烈的地方。這些黑子是當我們從地球觀察太陽表面時,活躍區域的可見特徵,也是太陽閃焰或日冕物質拋射(CME)等巨大爆發事件的源頭。當太陽進入極大期,太陽黑子的數量增加,太陽活動也更為強烈,進一步影響地球及整個太陽系。但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探索這顆距離最近恆星的資訊。
2024年5月,一連串大型太陽閃焰和日冕物質拋射向地球發射,導致了21年來最強的地磁風暴,並可能創下過去500年來最壯觀的極光紀錄。近期,隨著太陽活動的增加,極光的能見度提升,但衛星、地面基礎設施以及電力和技術裝置的影響也變得更為顯著。NOAA預計未來幾個月內將會有更多太陽風暴。此外,科學家指出,儘管太陽進入下降階段後風暴會減少,但也可能出現規模顯著的風暴。
目前,科學家已觀察到本次太陽活躍期(人類歷史記錄到的第25太陽週期)太陽黑子活動略超出預期,但風暴規模仍在極大期的合理範圍內。2024年10月3日,發生了本週期中最強的太陽閃焰,強度達到X9.0級(X級表示最強烈的閃焰,數字則用來表示其強度的具體級別)。
圖說:第25太陽週期的黑子數量暨預測圖。太陽黑子數量是太陽週期強度的指標,黑子數量越多,週期越強。
展望未來,NASA和NOAA正積極為太空天氣的研究與預測做好準備。2024年12月,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將創下更接近太陽的紀錄,這是該探測器計劃中的三次近距離觀察太陽之一。藉此,科學家將能從源頭研究太空天氣。此外,NASA計劃在未來一年內發射多項與太陽相關的任務,進一步加深我們對太陽如何影響太空天氣及太陽系的理解。這些預測對於NASA阿提米絲登月計畫中的太空船和太空人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評估太空人暴露於太空輻射風險時,這些資料將提供關鍵的幫助。(編譯 / 段皓元)
資料來源:NASA
延伸閱讀:21年來最強磁暴讓歐洲各國現極光;NOAA新的預測修正了太陽活動高峰期
相關影片:什麼是太陽極大期?
相關影片:2024年5月3日至5月9日,一週內連發的太陽閃焰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0/23 16:11: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