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新的2080億畫素的宇宙地圖展示了南天132平方度的區域,這標誌著歐幾裡得任務為期6年旅程的開始。歐幾裡得將繪製一幅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地圖,涵蓋超過三分之一的天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揭示宇宙的細節。這張照片是由2024年3月25日至4月8日期間所拍攝的260個觀測資料所組成,在短短兩週的時間內,歐幾裡得便以驚人的清晰度捕捉到了132平方度的南天區域,這個區域比滿月還要大500倍以上。
圖說:這張影象概述了ESA歐幾裡得任務於2024年10月15日發布的影像及放大影象。左上方可見一張全天空地圖(41,000平方度),其中歐幾裡得在南天影像的位置以黃色標示。在其影像中,顯示了各個放大影像的位置,並在每張單獨影像上方,標示了放大倍數。圖片來源:ESA/Euclid/Euclid Consortium/NASA, CEA Paris-Saclay, image processing by J.-C. Cuillandre, E. Bertin, G. Anselmi; ESA/Gaia/DPAC; ESA/Planck Collaboration
這張影像是其天空的地圖的第一幅,卻已包含了約1億個天體──我們銀河系中的恆星和其他更遠的星系,其中約有1,400萬個星系可用於研究暗物質和暗能量對宇宙的隱藏影響。而這僅僅是歐幾裡得在6年任務期間將完成的宇宙地圖的1%,但它已經充滿了各種天體,此將有助於科學家發現描述宇宙的新方法。未來將繪製數十億個距離地球高達100億光年的星系的形狀、距離和運動,最終建立有史以來最大的3D宇宙地圖。
歐幾裡得靈敏的攝影機捕捉到數量驚人的天體細節,即使將其放大600 倍,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螺旋星系的複雜結構。在這張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特別的特徵,那就是我們銀河系中恆星之間的昏暗雲層,在黑色的太空背景中呈現淺藍色。它們是氣體和塵埃的混合物,因為看起來像卷雲,所以又稱為「銀河卷雲」。歐幾裡得能夠用超靈敏的可見光攝影機看到這些雲,因為它們反射了來自銀河的光。這些雲也會在遠紅外線中發光。
圖說:這張由歐幾裡得太空望遠鏡在2024年10月15日發布的巨大影像圖,僅是歐幾裡得在6年任務期間將完成的宇宙地圖的1%,影像在南天的位置和實際大小以黃色顯示。此全天空檢視是ESA蓋亞(Gaia)任務在2018年第二次資料發布時的星圖和ESA普朗克(Planck)衛星在2014年的塵埃圖的疊加。圖片來源:ESA/Euclid/Euclid Consortium/NASA; ESA/Gaia/DPAC; ESA/Planck Collaboration
這張影像是歐幾裡得任務未來成果的預覽。自從這項任務在二月開始例行科學觀測以來,已經完成了12%的調查,計劃於2025年3月釋出調查的53平方度,包括歐幾裡得深場區域的預覽,該任務第一年的宇宙學資料將於2026年釋出。(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SciTechDaily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0/22 16:2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