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太空總署(ESA)與哈伯太空望遠鏡團隊最近發布了2014年至2023年間,對銀河系中最狂暴的雙星系統之一「R Aquarii」的觀測結果。這些影像記錄了該雙星系統及其周圍星雲的快速且劇烈變化,展現出系統的動態演變。
R Aquarii距離地球約700光年,是已知最接近地球且經常發生劇烈爆發的恆星之一。每次爆發都會將大量經過核反應的物質噴射到周圍空間。這一雙星系統由一顆冷紅巨星和一顆小型白矮星組成,並被紅巨星逸出的氣體所形成的發光星雲包圍。1939年,愛德溫·哈伯(Edwin Hubble)首次觀察到了這個星雲的膨脹現象。
在1970年代,天文學家發現了來自該系統的一對相反方向且扭曲的物質噴流,目前推測最近一次爆發可能發生於1970年代末。這些劇烈的爆發由於白矮星吸取紅巨星的氫,並在其表面引發自發的核爆炸。哈伯望遠鏡自1990年以來持續觀測該系統,最新影像展示了雙星周圍色彩斑斕的螺旋狀細絲結構。
這段影片展示了2014年至2023年間哈伯拍攝R Aquarii的五個影像:
R Aquarii中的紅巨星是一顆米拉變星,體積超過太陽400倍,其亮度大約每390天波動一次,變化幅度高達750倍。當紅巨星的亮度達到峰值時,其光度可達太陽的5,000倍。這樣的亮度變化是由紅巨星的脈動及溫度波動所引發的。白矮星在其44年的軌道週期內靠近紅巨星時,會吸取紅巨星表面的氫,這些物質逐漸累積並引發自發的氫核反應。每次爆發都會噴射出細絲狀的電漿體,這些細絲受到強大磁場的影響,形成彎曲的螺旋結構,並以每小時超過160萬公里的速度向太空噴射,足以在15分鐘內從地球到達月球。
ESA與哈伯望遠鏡團隊製作了一段2014年至2023年的定格影片,展示了R Aquarii的動態變化。這些觀測不僅揭示了雙星亮度隨紅巨星脈動時明時暗的現象,還為理解這類雙星系統的物理機制提供了關鍵線索。被噴射出的物質延展至至少4,000億公里,這相當於太陽系直徑的24倍。這些來自哈伯的影像,將有助於我們加深對R Aquarii這類恆星系統及其爆發機制的理解。(編譯 / 段皓元)
資料來源:HST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0/19 17:0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