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巨大的黑洞撕裂了一顆恆星,並正利用這顆恆星的殘骸攻擊另一顆恆星或小型黑洞。
這項發現是透過NASA的錢卓拉X射線天文臺、哈伯太空望遠鏡、中子星內部組成探測器(NICER)、尼爾·格雷爾斯雨燕天文臺(Neil Gehrels Swift Observatory)及其他望遠鏡觀測到的,幫助天文學家將兩個過去僅有些許線索的謎團聯絡起來。
2019年,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恆星因過於靠近黑洞而被黑洞的重力摧毀。這次的潮汐瓦解事件,代號為AT2019qiz,是在2019年由位於帕洛馬天文臺的茲威基瞬變設施(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ZTF)首次發現的。2023年,天文學家利用錢卓拉和哈伯研究潮汐瓦解後的殘骸。
當恆星被黑洞撕裂後,其殘骸形成了一個圍繞黑洞的盤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盤面逐漸擴充套件,並與另一顆恆星或小型黑洞的軌道重疊,導致這個天體每48小時穿越盤面一次,產生X射線爆發。
圖說:這一系列影像為AT2019qiz周圍區域的錢卓拉X光資料隨時間的變化,從2023年12月9日到2023 年12月10日,還包括來自Pan-STARRS 的光學影像。錢卓拉和其他望遠鏡已經發現了這個超大質量黑洞,它撕裂了一顆恆星,現在正在利用恆星殘骸撞擊另一顆恆星或更小的黑洞。(來源:Chandra X-ray Center)
近年來,天文學家也發現了一類只在X射線中出現且多次重複的明亮閃光,這些事件同樣與超大質量黑洞有關,但天文學家無法解釋這些半規律的X射線爆發的來源,他們將這些事件稱為「準週期爆發」。這次的發現提供了準週期爆發與潮汐瓦解事件具有關聯的強力證據。
天文學家期待未來能發現更多這類事件,這將幫助他們觀測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天體分佈,甚至為未來的重力波觀測提供新的目標。該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自然》期刊。(編譯/王庭萱)
NASA錢卓拉X射線天文臺潮汐瓦解事件解說影片:
資料來源:phys.org、Nature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0/13 10:3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