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星系NGC 5248距離地球約4,200萬光年,直徑大小約95,000千光年,位於牧夫座,亮度約10等,星系中心附近正大量地產生恆星。NGC 5248的旋臂從中心附近就開始向外延伸,是構造十分完整的漩渦星系。而從旋臂內側端結束的位置起,有一條暗棒狀結構穿越中心。這種不具旋轉對稱性的構造對於星系中氣體塵埃的流動有顯著的影響。
圖說:在這張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影像中,呈現出漩渦星系NGC 5248的壯觀景象,NGC 5248距離地球約4,200 萬光年,位於牧夫座。credit: NASA, ESA, Hubble
它們讓氣體從星系外圍輸送至中心附近,接著進入發生星爆現象的恆星形成區,甚至將氣體運送到位於星系核心的黑洞,這些氣體甚至可以讓寧靜黑洞演化為活躍星系核心。氣體的流動方式也塑造了漩渦星系NGC 5248的外觀,可見圓盤上也有許多明亮的恆星形成區。由於氣體大量流向星系中心,因此在其附近形成了環形的星爆區域。雖然環形星爆區域通常會阻止氣體進一步流入星系核心,但因向輸送的氣體量實在過於龐大,讓星系中心附近產生內、外兩圈的環形星爆區域。
因擁有明亮的星爆區域,且距離地球較近,讓漩渦星系NGC 5248成為專業與業餘天文學家喜愛觀察的目標之一。(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Sci New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10/10 18:4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