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使用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宇宙誕生後約10億年的早期星系GS-NDG-9422擁有奇特的光譜特徵,分析後發現光源主要不是來自恆星,而是高溫氣體。這代表了因星系內的氣體溫度極高,讓其發出的光竟然比星系的恆星還亮。
目前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在宇宙形成初期,星際空間中富含高濃度氣體,所以在此環境下形成的恆星,將會比目前所知的大質量恆星溫度更高、質量更大。目前所知的高溫恆星,溫度約在絕對溫度4萬至5萬度之間。但是星系GS-NDG-9422中的恆星,推測其溫度高達約絕對溫度8萬度。因此團隊認為,星系內的氣體就是受到這些高溫恆星加熱而大幅增亮。
圖說:由韋伯望遠鏡拍攝的星系GS-NDG-9422影像。在分析其化學組成後發現,此影像中的光源主要來自星系中的高溫氣體,而非恆星本身。credit: NASA/ESA/CSA/STScI/A.Cameron,University of Oxford.
由於宇宙形成初期的氣體成分幾乎都是氫,因此天文學家認為在那時形成的恆星組成也應該以氫為主,幾乎不含其他成分。但是觀測結果顯示星系中的組成已複雜化,含有多種物質,加上星系中的氣體被加熱至如此高溫。所以研究團隊進一步認為,此星系正經歷大量產生恆星的「星爆」過程,且逐步脫離宇宙早期星系的階段。
接下來,團隊將持續觀測與搜尋其他類似星系,期待能更進一步拼湊出由宇宙形成初期至今的星系演化全貌。(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Sci New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9/28 12:00: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