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拍攝了銀河系邊緣的一個區域,這個地方被稱為「極外銀河」(Extreme Outer Galaxy),距離銀河系中心超過58,000光年,相較之下,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000光年。天文學家藉助韋伯近紅外和中紅外成像的能力,得以深入研究這些類似銀河系早期般恆星形成的區域,對「Digel Clouds 1」和「Digel Clouds 2」這兩個分子雲中的特定區域進行成像。
研究團隊利用韋伯的近紅外相機(NIRCam)和中紅外儀器(MIRI),對「Digel Clouds 1」和「Digel Clouds 2」這兩個分子雲中的特定區域進行成像。憑藉韋伯的高靈敏度和解析度,天文學家看到這些分子雲中前所未有的細節。這些區域是星團正在進行爆發性恆星形成的場所,韋伯的資料顯示了星團的各個部分,例如非常年輕的原恆星(Class 0)、流出物和噴流,以及獨特的星雲結構,讓科學家能夠像研究我們太陽系附近的恆星形成區域般,深入地研究銀河系外圍的恆星形成。

圖說:科學家利用NASA的韋伯太空望遠鏡,用近紅外和中紅外光觀測「極外銀河」中的特定恆星形成區。在這個恆星形成區內,看到了年輕的新生恆星及其延伸的噴流。這張照片還展示了該區域中密集的背景星系和紅色的星雲結構,其中韋伯望遠鏡的MIRI和NIRCam相機的不同濾鏡被分別賦予了不同的顏色:紅色(F1280W、F770W、F444W)、綠色(F356W、F200W)和藍色(F150W、F115W)。圖片來源:NASA, ESA, CSA, STScI, Michael Ressler (NASA-JPL)
研究人員表示以前我們知道這些恆星形成的區域,但無法深入瞭解它們的特性。現在,韋伯望遠鏡的資料建立在我們從不同望遠鏡和天文臺多年來觀測累積的基礎上,透過它我們能夠獲得這些雲團非常強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例如我們未曾想過可以看到Digel Clouds 2如此活躍的恆星形成和壯觀的噴流。雖然Digel Clouds位在我們的銀河系內,但它們的元素組成比較簡單,主要是氫和氦,就如同矮星系或銀河系早期的狀況一樣。研究團隊利用韋伯觀察了在Digel Clouds 1和2中的四個年輕恆星群,分別是1A、1B、2N和2S。在Digel Clouds 2S中,韋伯拍到了主要的星團,其中包含年輕、剛形成的恆星,這個密集區域非常活躍,有多顆恆星正沿著兩極噴射物質。科學家之前懷疑這個雲團內可能有一個次星團,而韋伯的高解析影像首次證實了它的存在。
研究團對表示透過研究其他附近的恆星形成區,我們知道在恆星剛開始形成時,會從兩極噴射物質。但最令人驚豔的是從韋伯拍到的資料中,看到這個星團裡有好幾個噴流朝著不同的方向噴出,就像煙火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物質向各個方向噴發。韋伯的影像僅僅是極外銀河和Digel Clouds的表面資料,這只是研究的起點,研究團隊計劃再次深入探索這片銀河系偏遠區域,尋找各種未解之謎的答案,其中一個目標是測量極外銀河星團中不同質量恆星的相對豐度,這就像對不同型別的恆星進行人口普查,可以幫助天文學家瞭解特定環境如何影響恆星的形成。
研究人員表示將透過結合來自不同天文臺和望遠鏡的資料,可以檢視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也計劃研究極外銀河中的拱星盤,因為我們還不清楚為什麼它們的壽命比附近的恆星形成區短得多。當然,也想深入瞭解我們在Clouds 2S中觀測到的噴流動力學。儘管恆星形成的過程很複雜,有些部分仍然充滿謎團,但韋伯望遠鏡正幫助我們收集線索,讓天文學家能夠逐步揭開這個錯綜複雜的故事。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高培邁也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表示,除了透過韋伯望遠鏡取得的驚人影像外,對在臺灣的博士後研究來說,也是與美國等世界頂尖團隊合作的獨特機會。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Astronomical Journal》期刊上。(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9/13 15:45: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