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連續兩次中的第一次超級月亮(Supermoon)將於9月18日登場,地心至月心距離僅357,485公里,視直徑達33'24.9"。何謂超級月亮?超級月亮是近年來西方非天文專業的流行術語,是一種朔或滿月時月亮位於近地點附近的現象。月相為朔時不可見,故僅在望時會特別強調其為超級月亮,超級月亮發生時,月亮將較一般情況視直徑增加大約7%,亮度增加約14%,不管是以裸眼或是用望遠鏡觀看都更具觀賞性。
超級月亮的定義有許多種,根據占星學家理查·諾爾在1979年的定義,滿月或新月必須在其最接近地球的90%範圍內才能被稱為超級月亮,若依此定義計算,實際地月距離數值若為224,865英里或361,885公里內的滿月或新月都是超級月亮。不過知名天象預報網站TimeandDate則採用地心與月心的距離小於36萬公里者為超級月亮,由於該定義清楚簡明,本預報也採用相同的標準。

圖說:月球繞地球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地球位在橢圓形的其中一個焦點上,這使得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有遠有近,其中離地球最近的位置稱為近地點,最遠的位置稱為遠地點。從地球上觀察,月亮離地球較近時,看起來的視直徑比較大;反之則較小。
欣賞滿月無須任何工具,只需找個看得到月亮的地方,以肉眼欣賞月亮就好。拍攝月亮也很簡單,將相機以三腳架固定後,按下拍攝鈕即可。擁有望遠鏡裝置者,可透過望遠鏡放大拍攝,效果更佳。此外,在西歐、西非、大西洋、南美與美東可見月偏食,月球透過地影南方,臺灣不可見。9月18日的月偏食為118沙羅序列中的第52次,最大食分僅為0.0848,比去年臺灣可見的月偏食更小,下一次要在臺灣看到月食需等到2025年9月7日,屆時將為月全食。(編輯/許晉翊)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