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國立天文臺的研究團隊,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次毫米波段陣列(ALMA)及昴星團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在約128億年前的宇宙形成初期,發現兩個充滿氣體塵埃的星系正進行合併。星系中心都是黯淡的類星體,它們或許就是宇宙極早期大質量高亮度類星體的前身。
圖說:由藝術家繪出的合併類星體HSC J121503.42-014858.7和HSC J121503.55-014859.3。credit: Izumi et al.
目前大部分學者普遍認為,當兩個充滿氣體塵埃的星系相互合併時,重力互動作用會讓氣體落入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讓星系增亮形成類星體。為了驗證此想法,研究團隊將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次毫米波段陣列及昴星團望遠鏡對準了相互合併中的類星體HSC J121503.42-014858.7和HSC J121503.55-014859.3,它們存在於宇宙誕生後約9億年的「宇宙黎明」時期。由於類星體HSC J121503.42-014858.7和HSC J121503.55-014859.3非常黯淡,比宇宙形成初期,紅位移值相近的高亮度類星體暗約10至100倍,而且團隊發現這兩個類星體正頻繁地相互交換星際氣體塵埃,因此認為它們正處於超大質量黑洞快速成長之前的合併演化階段,而且很快就會合併為一。
根據觀測資料推算,類星體中的氣體塵埃總質量約為太陽的1,000億倍,與同時期的高亮度類星體的質量十分接近。因此當兩個如擁有此大量氣體塵埃的類星體合併時,理所當然會爆炸性地形成大量恆星,並且讓位於中心的黑洞快速成長。所以此種類星體應該就是宇宙形成初期的星暴星系和高亮度類星體的前身。(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Sci New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9/02 08:49: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