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張來自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群閃爍的星點,背景則是遙遠的其他星系。這是對飛馬座矮橢球星系(Pegasus Dwarf spheroidal galaxy)的觀測畫面,這個星系也稱為仙女座VI。仙女座星系又稱為M31,是離我們銀河系最近的大型螺旋星系,至少有13個矮星系圍繞著它運轉,其中飛馬座矮橢球星系就是其中之一。矮橢球星系是已知最暗、質量最小的星系,它們的形狀通常是橢圓形,恆星的分佈也相對均勻。這些星系通常缺乏氣體,主要以由古老和中年恆星組成,儘管有些矮橢球星系也有少量的新恆星形成。
圖說:由哈伯所拍攝飛馬座矮橢球星系。圖片來源:NASA, ESA, and D. Weis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飛馬座矮橢球星系於1998年被發現,研究表明它的重元素含量較少,且缺乏形成新星所需的氣體,儘管這比我們本星系群中的許多矮橢球星系還要多。研究人員猜測仙女座的重力場可能已經剝奪了這些星系中的星際氣體,導致它們缺乏物質,只能形成少數幾代恆星。相比之下,銀河系的一些矮橢球伴星在相似距離下確實有一些中年期的恆星,這可能是因為仙女座星系的質量和重力效應更為強大的關係。
矮橢球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目前還沒有定論,這些理論包括星系之間的碰撞導致小碎片的分裂、較大星系對小型圓盤狀矮星系的重力影響,以及與暗物質叢集相關的過程。仙女座星系和銀河是唯一可以讓天文學家近距離觀察這些暗淡衛星星系的星系,,因此我們需要從這些鄰近的星系中尋找這些星系形成的相關線索。哈伯研究這個星系,以作為探討如暗物質、再電離和星系生態系統在整個宇宙時間中的發展等關鍵問題。(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NA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8/31 17:07: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