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總署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首次捕捉到一種現象。在這張拍攝於2024年6月20日的照片中,左上方的亮紅色條紋是排列整齊的原恆星噴流,意即新生恆星噴出的氣體,它們都向同一個方向傾斜。
圖說:在這張美國太空總署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巨蛇座星雲(Serpens Nebula)影象中,天文學家在一個小區域(左上角)發現了一組排列整齊的原恆星流出物。巨蛇座星雲是一個反射星雲,意味著它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雲,本身不會發光,而是透過反射本身附近或星雲內部恆星的光來發光。NASA、ESA、CSA、STScI、Klaus Pontoppidan (NASA-jpl)、 Joel Green (STScI)
這張照片支援了天文學家的假設,即當氣體雲坍縮形成恆星時,恆星將傾向於同一方向旋轉。以前,這些天體在光學波長下顯示為斑點狀或不可見,然而韋伯靈敏的紅外線視覺能夠穿透厚厚的塵埃,分辨出恆星及其噴流。(編譯/吳典諺)
資料來源:NA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8/14 11:37: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