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月球的起源一直有許多的爭論,但最近似乎已達成了共識。數十億年前,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上了地球,撞擊後的碎片凝聚成月球。在接下來的數億年裡,新形成的月球緩慢地遠離地球,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與公認的模型存在一些令人驚訝的細微差別。

圖說:數十億年前,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上了地球,撞擊後的碎片凝聚成為月球。(NASA/JPL-Caltech)
根據目前的理論,月球形成於大約45億年前,即太陽系誕生後不久。它始於早期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原行星忒伊亞(Theia)之間的大規模碰撞,撞擊將碎片送入地球周圍的軌道,最終合併形成月球。有大量證據支援這一理論,主要是基於地函和月球岩石成分的異同之處。大部分碎片重新落回地球,剩餘很大部分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一部分被丟擲地月系統。
美國內華達大學的Stephen Lepp和他的團隊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撞擊中物質被拋射出去的動力學。月球形成後不久,它繞地球執行的距離大約是現在的5%(目前平均距離為384400公里),由於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潮汐效應,使月球慢慢漂移到現在的高度。它的表面大部分是熔融巖漿,巖漿逐漸冷卻並凝固,形成了目前具有地殼、地函和地核的月球結構。猛烈的轟炸使月球表面留下了撞擊盆地和隕石坑,火山活動導致月海緩慢形成。月球繞地球執行的軌道略為橢圓形,離心率為0.0549,呈現不是一個完美的圓,在距離地球364397 公里到406731公里之間移動。
在地月系統的早期,該系統並不太穩定,吸積形成月球過程中的碎片雲粒子的飛行軌道更加不穩定。研究小組指出,在所有可能的碎片雲粒子軌道中,繞極軌道(polar orbits)上的粒子是最穩定的。他們進一步證明,在月球形成後,它們就存在於地月雙星系統周圍。由於地月之間潮汐力的相互作用,使得地月距離緩慢增加,繞極軌道可能存在的空間區域就減少了。研究小組的結論是,繞極軌道物質的存在可以驅動地球和月球等雙星系統離心率的增加。如果大量物質進入繞極軌道,那麼地月系統的離心率就會增加。(編譯/吳典諺)
資料來源:science alert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7/31 09:41: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