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慶祝錢卓拉X射線天文臺(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發射25週年,NASA發布25幅前所未見宇宙天體的影像,這組新的影像是錢卓拉在四分之一世紀的太空歷程中所進行近25,000次觀測的樣本。這些影像包含了來自錢卓拉的資料,並展示X射線天文學如何探索宇宙的各個角落。透過錢卓拉X射線與其他太空及地面的望遠鏡相結合,天文學家得以解決並調查宇宙中長期存在的謎團。

圖說:紀念錢卓德X射線天文臺發射25週年的25幅影像。圖片來源:NASA/CXC/SAO
1999年7月23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載著錢卓拉發射進入軌道,在指揮官的指揮下,哥倫比亞號上的太空人成功地將錢卓拉號部署到高橢圓軌道上,其距離近乎月球距離的三分之一。錢卓拉X射線中心主任表示在這四分之一個世紀,錢卓拉不斷取得驚人的發現,甚至包括了在建造望遠鏡時還不知道的奧秘──外行星和暗能量。X射線是一種特別具有穿透力的光,可以顯示極熱的物體和能量極高的物理過程。太空中許多區域都會發出強烈的X射線,例如恆星爆炸後的殘骸和黑洞周圍的漩渦物質。此外,恆星、星系甚至行星也會發出X射線,這些都可以使用錢卓拉來研究。
1976年Riccardo Giacconi和Harvey Tananbaum首次向NASA提出了一項後來成為錢卓拉的任務。最終,錢卓拉與哈伯太空望遠鏡、已退役的康卜頓伽瑪射線天文臺(Compton Gamma Ray Observatory)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被選為NASA的“Great Observatories”,每個望遠鏡各自觀察不同型別的光。2002年,Giacconi因他對天體物理學的開創性貢獻,促成了宇宙X射線源的發現,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為錢卓拉的開發和發射奠定了基礎。
如今,天文學家繼續將錢卓拉的資料與其他強大的望遠鏡結合使用,包括韋伯太空望遠鏡、X射線偏振影像探測任務(Imaging X-ray Polarimetry Explorer, IXPE)等。舉例來說,去年錢卓拉與韋伯的合作發現了兩個迄今為止所見最遙遠黑洞的證據,而與IXPE的合作則在研究脈衝星所產生的X射線星雲時,發現瞭如手掌般骨頭的形象。科學家根據錢卓拉的資料撰寫了超過10,000篇的論文,並獲得了近50萬次引用,使其成為NASA在天文物理學領域最富有成效的任務之一。(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NA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7/29 14:29: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