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掩星即為月球在執行過程中將恆星、行星或小行星等天體遮掩,消失一段時間後又再度於月面另一側出現的天象。事實上,由於月球是從地球上所見視直徑最大的星球之一(另一為太陽),月掩星其實無時無刻都在發生,但是掩入的天體通常是亮度較暗的恆星,而一等亮星被月球所掩入相當稀少,受到月球軌道位置影響,僅有室女座角宿一、獅子座軒轅十四、天蠍座心宿二等亮才有機會被月球掩入。本次月掩角宿一發生在傍晚,角宿一亮度1.0等,月相近上弦月。19時1分起自月球陰暗面的邊緣掩入,20時11分自月球受光面的邊緣復出。本次掩星發生時間恰巧在日落之後,非常適合觀賞,若能用小型遠鏡進行攝影,更能夠捕捉恆星掩入月球背後,之後再復出的完整過程。

圖說:發生於今年8月10日(六),19時1分起的月掩角宿一天象示意圖。
月掩星其實並不常見,對於特定行星或恆星來說,每隔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會出現一輪「食季」。在這段時間中,有多次機會發生臺灣可見的掩星天象。對於月掩角宿一來說,上一輪的食季發生於2012至2014年,全球共發生22次月掩角宿一,臺灣可見共發生4次。本次食季發生於2024至2025年,全球共發生19次月掩角宿一,臺灣可見共發生3次。而下一輪的食季發生於2031至2032年,全球共發生18次月掩角宿一,臺灣可見僅發生1次。
今年臺灣可見的月掩角宿一,分別發生於8月10日(六)日落後,10月31日(四)下午,12月25日(三)下半夜。其中以本次掩星天象最易欣賞,建議可好好把握機會,不要錯過!(編輯/蔡承穎)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