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解決一個宇宙學上的難題,即模型與觀測之間的不一致問題,這個問題被稱為「衛星星系缺失問題」(The Missing Satellites Problem)。在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周圍,有一些較小的衛星星系(或稱矮星系),研究這些矮星系可以幫助我們解開暗物質的謎團,並更好地理解星系隨著時間的演變。然而,銀河系有多少衛星星系?這是天文學家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關注的重要問題。因為我們觀測到的衛星星系數量,遠比目前的標準暗物質模型所預測的要少很多。衛星星系缺失問題至關重要,究竟是天文學家的宇宙模型出了問題,還是天文觀測技術還不夠成熟,無法發現所有的衛星星系?
最近,天文學家使用位於夏威夷大島毛納基山上的昴望遠鏡(由日本建造的8公尺口徑光學望遠鏡),發現了兩個全新的銀河系衛星星系(或稱超暗矮星系)。這也是該望遠鏡發現的第五和第六個超暗矮星系,命名為「室女III」和「六分儀II」。截至目前,共發現了9個衛星星系,這仍然遠低於標準暗物質理論預測的220個衛星星系。但研究團隊反而認為,依照這次的觀測結果,在一小塊視野中就發現了兩個超暗矮星系,那麼整個銀河系周圍可觀測到的超暗矮星系說不定會比宇宙模型預測的還多。因此,缺失問題有可能變成過多問題。

圖說:昴望遠鏡觀測發現的「室女III」超暗矮星系。©NAOJ/Tohoku University
要更精準地確定衛星星系的實際數量,就需要進行更多高解析度的觀測和分析。天文學家的下一步將是使用一個能夠捕捉更廣闊天空區域的更強大望遠鏡。例如位於智利即將啟用的薇拉·魯賓天文臺,衛星星系缺失(或過多)問題將會是其重點觀測研究專案之一。(編譯/段皓元)
資料來源:TOHOKU UNIVERSITY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7/01 23:0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