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神星(1 Ceres)於7月6日8時4分到達「衝」的位置,也就是地球位於中心,而太陽和穀神星位在地球兩側、且赤經經度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時穀神星位於人馬座,亮度約7.3等,在衝的前後數日幾乎整晚可見,越接近午夜仰角越高,更是觀測穀神星的最佳時機,可使用8~10公分以上的望遠鏡,或以望遠鏡搭配相機記錄穀神星的身影。
穀神星於1801年發現,是第一顆發現的小行星,直徑約950公里,是火星和木星間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在2006年8月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決議將冥王星、鬩神星和穀神星另歸類為新創的「矮行星」家族,也是唯一不在海王星軌道以外,而是在小行星帶中的矮行星。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預估其質量約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因其體積較小較為黯淡,視星等範圍在6.7~9.3等,因此基本上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穀神星。(編輯/趙瑞青)

圖說:7月6日20時30分穀神星位置示意圖。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