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發現位於室女座,距離地球約3億光年的星系SDSS1335+0728,核心亮度從2019年12月起開始就持續地快速增加,並且已持續長達4年多的時間。當星系中發生超新星爆發,或是因恆星離星系中的黑洞太近,而被潮汐力所撕裂時,也會讓星系的亮度突然增加。但是這些天文事件所產生的亮度變化,通常只會持續約十幾天、最多幾百天左右。

圖說:藝術家筆下我展現的星系SDSS1335+0728。此原本平靜的星系,從2019年末起亮度突然持續增加。經由天文學家蒐集多個太空和地面望遠鏡的資料後發現,這其實是星系核心巨大黑洞突然甦醒的過程,也讓此星系核心演變為活躍星系核心。圖片來源:eso.org
由於星系SDSS1335+0728亮度增加的時間實在太長,因此研究團隊開始蒐集並分析了包括阿卡塔馬等數個大型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後,發現星系核心亮度增加的現象並非只發生在特定的波段,而是廣泛地分佈在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等波段當中。從今年2月起,甚至連X射線波段的亮度也開始增加。據此天文學家們認為,在星系SDSS1335+0728的核心存在一個平靜、質量約為太陽10萬倍的大質量黑洞,近期因開始吞食大量氣體而活躍起來,因此星系SDSS1335+0728的核心也已發展成為活躍星系核心(AGN)。
根據推論,位於星系SDSS1335+0728核心的大質量黑洞,是有可能因周圍氣體塵埃環境的變化,開始吞食這些物質而活躍起來,但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實際觀測到此現象發的過程。接下來,研究團隊期望來即將啟用的超大望遠鏡(ELT)能夠提供更詳細的觀測資料,能夠讓我們更加理解星系核心的大質量黑洞活躍化的完整過程。(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 eso.org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6/20 06:58: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