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至發生在6月21日4時51分,此時太陽沿著黃道行至最北點,也就是赤經6時、黃經90°之處,陽光直射地球北迴歸線,因此是北半球各地全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若往高緯度移動,白晝則會越長,在北極圈區內,即北緯66.5度至90度間,形成「日不落」,即為所謂的永晝,而位於南極圈內的地區則呈現永夜現象。
在一天之中影子最短的瞬間,稱為正午,也是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當夏至正午時分站在北迴歸線上看太陽,太陽就位在正頭頂,從而發生「立竿無影」的現象!而位於其他方,夏至正午時影子則會是全年最短,大家可以在夏至正午時分測試一下所在地的太陽影子最短到什麼程度。
臺灣的北迴歸線標誌共設有3處,分別是嘉義水上鄉、花蓮瑞穗鄉和豐濱鄉,其中嘉義水上鄉標誌設立於1908年,同時也是全球首座在北迴歸線上設定的標誌物,其旁設有「北迴歸線太陽館」。而花蓮瑞穗舞鶴臺地立有白色日晷造型的北迴歸線標誌,公園內設有許多跟天象、氣候、節氣、地球科學等相關的解說牌示。但由於地球自轉軸傾角變動致使北極點漂移以及天球歲差等效應,因此北迴歸線會緩慢移動喔。(編輯/趙瑞青)

圖說:夏至、秋分、冬至之日出行跡。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