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艦火箭在最近的一次試飛中首次成功在海上降落,這對於有朝一日可能將人類送上火星的原型系統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機載攝影機拍攝的影片顯示,星艦火箭在澳洲西北部印度洋上空軟著陸時,伴隨著火花和火箭碎片的飛濺,也同時顯示它成功實現了重返大氣層的目標。

圖說: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發射系統從德州博卡奇卡的基地發射升空,超過200萬人在X上觀看直播。
SpaceX公司執行長馬斯克在推特上提到,儘管星艦火箭失去了許多隔熱磚,一個襟翼受損,但還是成功在海洋中軟著陸。祝賀SpaceX團隊取得了史詩般的成就。
這枚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火箭從該公司位於德州博卡奇卡的基地發射升空,然後進入軌道並飛越半個地球,整個航程持續約65分鐘。馬斯克的願景是前往火星殖民,讓人類成為星際物種,而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已與馬斯克簽訂了合約,將在大約10年後根據阿提米絲登月計畫把太空人送往月球。先前的三次嘗試都以慘烈的失敗告終,然而該公司表示,在其快速試錯的開發方法中,這些成本都是可以接受的。
星艦火箭的設計目標是完全可重複使用,兩節火箭加起來高121公尺,比自由女神像還高27.4公尺。它的超重型助推器可產生1670萬磅(74.3兆牛頓)的推力,大約是阿波羅任務期間使用的農神5號火箭的兩倍以上。(編譯/吳典諺)
資料來源:phys.org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6/07 21:33: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