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TESS-Keck巡天的一部分,新目錄包括126顆太陽系外的奇異行星,從具有極端環境的罕見世界到可能支援我們所知的生命星球。研究人員表示在先前已知的系外行星中,很少有同時測量其質量和半徑的,結合這些測量結果,我們可以得知行星可能是由什麼組成及如何形成的。有了這些訊息,我們就可以開始回答有關我們的太陽系在其他的行星系統中處於什麼位置的問題了。研究團隊分析了13,000多個徑向速度測量結果,計算出分佈在北方天空的120顆已確認的行星及6顆候選行星的質量。這些徑向速度的測量可以讓天文學家探測和了解這些系外行星系統的特性,當我們看到一顆恆星有規律地來回擺動時,就能推斷是否存在行星繞其執行,並測量出該行星的質量。

圖說:藝術家根據行星半徑、質量、密度和溫度等資料,繪製新的TESS-Keck巡天目錄中126顆行星的想像圖。其中問號代表需要更多資料資料才能確定其特徵的行星。圖片來源:W.M. Keck Observatory / Adam Makarenko
在TESS-Keck巡天中,有幾顆行星是天文學家對行星形成和演化的各種方式理解的試金石。在一篇相關論文中,天文學家宣佈發現了兩顆圍繞太陽型恆星執行的新行星,第一顆是一顆亞土星(sub-Saturn),質量和半徑介於海王星和土星之間。研究人員表示關於近土星的行星是否真的罕見,還是隻是我們不善於發現此類行星,一直存在爭論,因此,TOI-1386b這顆行星是此顆行星的重要關鍵。TOI-1386b繞其恆星執行僅需26天;與此同時,它的鄰居,一顆質量接近土星的行星繞著同一顆恆星執行一週則需要227天。而在另一篇相關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TOI-1437b,這是一顆大小約為海王星一半的行星,繞其恆星執行僅需19天,這顆恆星很像我們的太陽。
研究人員表示比海王星小但比地球大的行星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世界,但我們的太陽系中卻沒有它們。每次發現一顆新的行星,都不斷地提醒我們宇宙是如此的多樣化,且我們在宇宙中的存在,可能比我們所能理解的更加獨特。在此目錄中還詳細列出了與太陽不同,圍繞恆星執行軌道極短的行星,其中一顆TOI-1798c離橙矮星非常近,不到12小時就繞行一週,其繞行恆星執行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在這顆行星上的一年還不到地球上的半天,像這樣的行星溫度極高,其接收到的輻射是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3,000倍以上,存在於這種極端環境中表示這顆行星可能已失去最初形成的大氣層。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the Astronomical Journal》期刊上。(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SCI NEW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5/31 16:35: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