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TESS(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與其他觀測資料,兩個國際天文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大小介於地球和金星之間的系外行星,距離我們僅約40光年,眾多因素使它非常適合使用韋伯太空望遠鏡作進一步的研究。

圖說:據估計,Gliese 12b的大小可能與地球一樣大或略小,與金星相當。此示意圖將地球與不同的Gliese 12b進行比較,從沒有大氣層到有厚厚的金星大氣層。若使用韋伯太空望遠鏡進行後續觀測,可幫助確定這顆行星保留了多少大氣層以及化學成分。NASA/JPL-Caltech/R. Hurt (Caltech-IPAC)
東京天體生物學中心的助理教授Masayuki Kuzuhara表示,我們發現了迄今距離我們最近的、凌日的、溫帶的、地球大小般的世界。雖然還不知道它是否有大氣層,但我們認為,它的大小和從恆星獲得的能量與金星相似。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Gliese 12b,每12.8天繞其母恆星執行一次,體積大小與金星相當。假設它沒有大氣層,這顆行星的表面溫度估計在攝氏42度左右。母恆星稱為Gliese 12,是一顆位於雙魚座約40光年的冷紅矮星(cool red dwarf),它的體積只有太陽的27%,表面溫度只有太陽的60%。由於紅矮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因此非常適合尋找地球大小般的行星。恆星體積越小,意味著行星每次淩日時的暗度越大;恆星質量越小,意味著軌道上的行星能使恆星產生更大的擺動。這些效應使得較小的系外行星更容易被探測到。
此外,紅矮星的亮度較低也意味著行星離適居帶(Habitable zone)更近,使得在紅矮星周圍的適居帶內探測淩日行星要比在能量更高的恆星來得容易。Gliese 12與新行星之間的距離僅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7%,從恆星接收到的能量是地球從太陽接收的1.6倍,大約是金星接收到的能量的85%。兩個天文研究團隊都表示,研究Gliese 12 b可能有助於解開我們太陽系演化的某些方面。由於Gliese 12 b的溫度介於地球和金星之間,因此它的大氣層可以讓我們瞭解行星在發展過程中的適居性演化過程。相關論文分別發表在《天文物理學期刊快報》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資料來源:NA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5/29 13:45: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