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洲太空總署發布由歐幾裡得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嶄新宇宙影像,展示了歐幾裡得望遠鏡綜合可見光和紅外光波段,探索遙遠宇宙深處的強大能力。科學家能藉此搜尋漂流行星,利用擁有強大重力透鏡效應的星系團研究暗物質,進而探索宇宙演化的機制與過程。
歐幾裡得太空望遠鏡的主要任務,是觀測並標定目前所知最龐大的天體結構-宇宇宙網的構造與位置,並繪製涵蓋超過三分之一天空範圍的數十億個星系地圖,研究影響宇宙演化最基本的暗能量與暗物質,並研究宇宙形成的原因與演化機制。

圖說:此影像同步展現了歐幾裡得太空望遠鏡長景深、廣視野、高解析度的優異攝影能力,其中包含了無數從暗到亮、從遠到近的各種類天體,星系團Abell 2390位於影像的中央位置。影像來源:
發布的影像介紹如下:
星系團Abell 2390
星系團Abell 2390位於飛馬座,距離地球約27億光年,其中擁有超過5萬個以上的星系。這類星系團通常包含高達約太陽10萬億倍的龐大質量,是暗物質的大型儲存庫,也是研究其特性的首選物件。星系團Abell 2390在此呈現出高解析度的重力透鏡效應,其中許多條龐大弧線,實際上是位於星系團背後,同一個遙遠天體的多面向視角。

圖說:在星系團Abell 2390放大影像中,呈現出數以千計的恆星和星系。其中看起來像圍繞著星系團中心的光環影像,是星系團的重力透鏡效應彎曲匯聚位於其後方星系的影像。影像來源:
天文學家還運用歐幾裡得望遠鏡,測量星系團的質量和數量如何隨著時間改變,進而呈現出更多關於暗能量和宇宙演化的訊息。在星系團Abell 2390放大圖中,還顯示出因星系間的重力潮汐拉扯,脫離星系漂流到宇宙空間中恆星的微弱光輝,觀察這些漂流恆星的運動或許有機會能「看到」暗物質所在的位置。

圖說:由星系團Abell 2390中央向外擴散的白霧狀光輝,是受到星系間的重力潮汐拉扯,脫離星系後散佈漂流在星系團中的恆星。影像來源:ESA
歐幾裡得望遠鏡能同步使用可見光波段的VIS相機和近紅外線波段的NISP相機,對寬廣的天空區域進行成像。由於比其他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影像大數百倍。因此能在一次攝影中捕捉星系團Abell 2390這類的廣角天體,而不必先拍攝多張照片後再進行拼接。
同步運用可見光和紅外光觀察,比單獨使用可見光或紅外光能看到更深邃遙遠的星系。如果我們想要觀察相對較近的星系團中星系以及位於其後面的星系,此類觀測效能非常重要。歐幾裡得望遠鏡拍攝長景深、廣視野、高解析度影像的速度比其他望遠鏡要快上數百倍。
M78星雲
M78星雲位於獵戶座,距離我們約1300光年,是濃密星際塵埃所籠罩的活躍恆星形成區。歐幾裡得望遠鏡運用紅外線深入觀察,首次展現出隱藏在塵埃中的恆星形成區全貌,據此測量出其長度與寬度,並展現出由氣體和塵埃細絲組成,前所未見的複雜結構。而天文學家第一次在M78星雲中,首度觀測到體積較恆星小,位於恆星形成極早期的原始恆星。

圖說:在M78星雲影像中,橙色絲狀的星際塵埃覆蓋著明亮的恆星形成區。濃密星際塵埃從左上向右下方延伸,呈現出海馬形態。形成區中的大質量恆星照亮了海馬的「眼睛」和「胸部」。在尾巴部分,三個小型恆星形成區像紅綠燈一樣,呈直線等距排列。影像來源:ESA

圖說:影像中呈現上述海馬胸部的放大圖。其中明亮恆星電離並照亮空腔內壁產生紫色光輝,可以看見氣體塵埃受到擾動的細節構造。影像來源:ESA
歐幾裡得望遠鏡可以探測到質量僅約為木星數倍的天體,在此區域中它就利用紅外線相機發現超過30萬個新天體。目前天文學家正在分析於此所發現的恆星和處於恆星形成極早期的原始恆星數量比例,這對於瞭解在分子雲中恆星如何成群地產生,和數量比例如何隨時間動態變化至關重要。而其中的褐矮星或漂流行星等天體也是研究暗物質的重要觀測物件。
至於在影像下方的星際塵埃中,低質量恆星正成群地產生,沿著向右下方伸展的細絲狀結構排列。

圖說:在深橙色的絲狀塵埃結構中,許多低質量恆星正在形成。影像中央的3個小型恆星形成區透出明亮的光芒,呈等距直線排列。影像來源:ESA
未完待續。(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E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5/26 15:48: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