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首次觀測到130-134億年前宇宙中最早的三個星系的形成。這項重要發現提供了關於宇宙的重要知識,現已發表在「科學」期刊。

圖說:在一個小型星系的形成過程中,氣體不斷積聚並吸積到星系上。雖然根據理論和電腦模擬,星系就是這樣形成的,但從未實際目睹過。(圖片來源:NASA)
透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研究人員能夠看到大量氣體的訊號,這些氣體在形成過程中聚集在一個小星系上。雖然根據理論和電腦模擬,這是星系形成的方式,但它從未真正被見證過。領導這項研究的尼爾斯玻爾研究所(Niels Bohr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Kasper Elm Heintz提到,這是第一張直接拍攝的星系形成影象。詹姆斯-韋伯之前向我們展示的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早期星系,然而我們見證了它們的誕生,也見證了宇宙中第一批恆星系統的構建。
研究人員估計,這三個星系的誕生大約發生在大霹靂之後4-6億年,對應於宇宙138億年總生命的前3-4%時形成的星系。大霹靂後不久,宇宙是由中性氫原子組成的巨大不透明氣體,不像今天,夜空中點綴著眾多的恆星。之後的幾億年間,第一批恆星形成,然後恆星和氣體開始合併成星系。星系的誕生發生在宇宙史上一個被稱為再遊離(reionization)的時期,當時第一批恆星及星系所發出的紫外線遊離了中性氫所組成的迷霧。研究人員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紅外線捕捉到的正是這些大量的氫氣。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對低溫中性氫氣的最遙遠觀測,而氫氣是恆星和星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研究小組已經申請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更多的觀測時間,希望擴大他們的新成果,並進一步瞭解星系形成的最早時代,或許有助於回答人類是從何來的基本問題。(編譯/吳典諺)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5/25 09:2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