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C 6440是一個典型的大質量球狀星團,位於人馬座,距離地球約27,625光年,視星等約為10等,直徑約6角分,由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於1786年5月28日發現,又名為C 1746-203或GCl 77。研究人員表示像NGC 6440這樣的球狀星團大致呈球形,透過重力的作用將古老的恆星緊密地束縛在一起。它們遍佈整個星系,但通常位在外圍。它們擁有數十萬到數百萬顆恆星,平均相距約一光年,但也可能近到如同我們太陽系的大小一般。
眾所周知,NGC 6440是一個大質量並富含金屬的星團,形成於銀河系核球並在銀河系核球內繞軌道執行,核球是銀河系內部由老年恆星組成近球形的緻密區域。韋伯於2023年使用近紅外線相機(NIRCam)所拍攝,並作為探索星團中恆星並研究星團脈衝星細節觀測計劃的一部分。脈衝星是一種高度磁化旋轉的中子星,從磁極發射出電磁輻射束。當恆星旋轉時,光束表現會以短暫的爆發或脈衝的形式。脈衝星旋轉得非常快,天文學家測得最快的脈衝星速度超過每秒 716轉,但理論上脈衝星的旋轉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500轉,然後慢慢失去能量或分解。

圖說:韋伯所拍攝球狀星團NGC 6440。圖片來源:NASA / ESA / CSA / Webb / P. Freire / M. Cadelano / C. Pallanca
研究人員表示新資料表明了韋伯觀測到球狀星團中恆星氦和氧豐度變化的第一個證據。這些結果為未來深入研究銀河核球中其他星團開啟了一扇門,由於星團中恆星非常擁擠,且星團和星團之間的星際塵埃造成了強烈的紅化,因此以往無法使用其他望遠鏡進行這些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上。(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SCI NEW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5/06 10:3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