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看過太陽,但你應該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太陽,這是歐洲太空總署(ESA)太陽軌道載具(Solar Orbiter,簡稱SolO)近期拍攝影像中的一幀,太陽看起來....毛茸茸的!你看到的羽狀結構是由太陽低層大氣中的電漿形成的,當太陽過渡到更熱的外層日冕時,電漿體沿著磁力線移動。

圖說:SolO所拍攝影片中的一景,看起來就像玩具熊的表面毛茸茸的。
下面的完整影片展示了太陽上不尋常的特徵,包括日冕苔蘚(coronal moss)、針狀體(spicules)和日冕雨(coronal rain)。太陽軌載具於2023年9月27日使用其極紫外全太陽高解析影像儀(EUI)錄製了這段影片,影片中最亮的區域大約在攝氏100萬℃,而較冷的物質看起來較暗是因為吸收了輻射。
太陽看起來蓬鬆的原因,是這些奇特的結構類似於我們在地球上發現的苔蘚,它看起來就像精緻的花卉特徵,但在太陽上,通常可以在黑子群中心周圍找到它們,那裡的磁場很強,有些可能正在形成大型冕環,日冕苔蘚非常熱,大多數儀器都無法探測到它們,而且橫跨了色球層和日冕層。
針狀體則是從太陽色球層延伸出來的高大的氣體尖頂,它們可以達到10,000公里的高度。影片中大約20秒左右的小噴發,一些較冷的物質在掉到太陽表面前被再次向上抬升,在影片中看起來小小的,但這次的噴發比整顆地球還要大;大約30秒處,你會看到日冕雨,這種物質比太陽表面的其他部分要冷,這種雨是由高密度的電漿團塊組成的,並在重力的影響下掉回太陽表面。
像太陽軌道載具、帕克太陽探測器和太陽動力天文臺這樣的人造天體給我們前所未見的太陽,幫助天文學家更瞭解為我們整個太陽系提供能源的天體。(編譯/許晉翊)
資料來源:Universe Today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5/05 17:1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