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在4月9日,發現一顆約只有車輛大小的小行星2024 GJ2,計算軌道後推測它將於4月11日,以距離地球僅19,300公里的超近距離高速飛掠。根據歐洲太空總署(ESA)的觀測資料顯示,小行星2024 GJ2直徑約在2.5至5公尺之間,顯示它屬於一顆重量級的小行星,如果小行星2024 GJ2再更接近地球一些,就會直接進入地球大氣層並燃燒殆盡。

圖說:如果地球運轉至於公轉軌道和小行星2024 GJ2繞日軌道最靠近的位置附近,小行星軌道將會直接貫穿地球。圖片來源:Space.com
根據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的小行星觀測追蹤器資料顯示,這顆小行星已於4月11日,格林威治標準時(GMT)的18時28分42秒,以僅18,700公里高度飛掠地球,這已經比一些距離地球35,785公里的同步軌道衛星高度更低。另外根據歐洲太空總署的近地天體協調中心(Near-Earth Object Coordination Centre)的計算資料顯示,小行星2024 GJ2下一次近距離飛掠地球要等到2093年,估計到時候最接近地球的距離約為205,947公里,比這次飛掠的距離遠約10倍,略大於月地間距離的一半。
美國太空總署(NASA)已對於約35,000顆近地小行星進行了編碼與追蹤,截至目前為止,其中有機會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其實很少。(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Space.com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4/12 17:0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