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C 3256位於船帆座,是距離我們約1.22億光年的合併星系,其中大量恆星正在快速形成。它是由兩個處於合併階段後期,富含氣體的漩渦星系組成,是在距離銀河系不遠的範圍內最明亮的合併星系之一。而近期天文研究團隊運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合併星系NGC 3265,發現它正不斷地流出分子氣體與塵埃雲。
因合併星系中複雜的重力作用影響,導致NGC 3256呈現出複雜飽受潮汐擾動的外形,且具有明顯扭曲的旋臂和突出的塵埃帶。該星系擁有兩個核心,其中一個在影像中央偏上方,看起來較明顯的核心正大量地產生恆星。而另一個在影像中央偏下方,被氣體塵埃遮蔽而難以看見的是屬於活躍星系核心(Active galactic nucleus ,簡稱為AGN)。由近期的觀測結果發現,大量溫暖的氣體分子雲與塵埃從活躍星系核心中流出,在宇宙空間中延伸將近2,300光年,且距離核心愈遠的氣體溫度愈低。估計在70萬年的時間內,合併星系損失了約86萬倍的太陽質量。

圖說:由韋伯太空望遠鏡上的近紅外線相機,分別使用F150W、F200W和F444W濾鏡拍攝疊合的影像。其中偏上方的原星系核心正大量形成恆星,偏下方的原活躍星系核心則不斷地拋出分子雲與塵埃。Phys.org
研究團隊經由進一步分析後發現,NGC 3256流出的氣體分子雲似乎正在為另一核心的恆星形成區提供能量,猜測可能藉由流出氣體產生的震波來傳遞。而不斷流失氣體並未減緩合併星系整體的恆星形成速率。(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Phys.org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4/02 20:16: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