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會認為,太陽在每個緯度上自轉速度都相同,但事實並非如此。太陽在赤道上的自轉週期大約是24天,但是在極區附近的自轉週期大約是34天,這種現象稱為太陽的「差異自轉」(differential rotation),而此現象的成因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們。隨著對太陽內部的瞭解越來越深入,這個問題卻變得更加令人費解。由日震觀測結果顯示,差異自轉並不只侷限於太陽表層,它的範圍向下延伸了約20萬公里,深入整個太陽對流層。
近期天文學家在研究此問題上有了新發現,差異自轉似乎受到對流層內長週期振盪的聲波影響,這種振盪可以在表面上以圍繞兩極的旋轉運動的形式被檢測到。近代天文學已知,在太陽光球層存在著數以百萬種週期約在5分鐘以內的聲波振盪模式。研究團隊分析了累積數年的太陽觀測資料之後,發現了一種震盪週期約為27天的超低頻聲波,極長的波長讓聲波能夠跨越整個太陽進行傳遞,而這種長週期聲波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與太陽的差異自轉有關。

圖說:運用電腦進行三維模擬,發現在太陽高緯度區域,存在控制著兩極與赤道地區穩定溫差的長週期聲波震盪模式。圖片來源:Science Alert
為此研究團隊進一步建立模型並進行三維空間數值模擬,發現高緯度地區的熱量會藉由長週期震盪的聲波傳輸到赤道地區,這將對太陽的演化產生深遠影響。由於太陽兩極的溫度比赤道高,這種熱傳輸模式恰巧將兩極和赤道之間的溫差控制在攝氏7度左右,而此非常小的溫差也剛好控制著太陽的角動量平衡。這種物理作用是太陽動力學中的重要反饋機制,也是產生並維持穩定太陽差異自轉的主要原因。
太陽高緯度區域的長週期聲波振盪,在產生與控制太陽差異自轉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許同樣的動力學模式可以應用在其他恆星演化的研究上。(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Science Alert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3/31 18:1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