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士-布魯克斯(12P/Pons-Brooks)彗星,由冰、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彗核寬約17公里,軌道週期約為71年。從去年7月起,天文學家發現它的亮度已逐漸達到69年以來最大,且持續增加,同時彗核也開始頻繁地噴出氣體與塵埃。隨著彗星愈來愈接近太陽,也因彗髮中的C2含量增加而開始散發出綠色光芒,並同步伸展美麗的彗尾,業餘天文學家也開始將目光轉向這顆明亮的彗星,並拍攝出許多吸引人的彗星攝影照片。
3月9日,天文攝影師Jan Erik Vallestad將他在挪威拍攝的龐士-布魯克斯彗星高解析度影像,經過軟體進行處理後發現,在彗髮中呈現出漩渦狀的優美圖案。
圖說:將最新的龐士-布魯克斯彗星攝影影象,經過影像處理後顯示,在彗髮中呈現了前所未見的優美發光螺旋圖案。影像來源:Live Science
之後拉脫維亞的天文攝影師Juris Seņņikovs採用相同的影像處理技術,在攝影影象的彗髮中也呈現出同樣的漩渦狀圖案。天文學家推測,漩渦狀圖案可能是由彗核表面的小型間歇性火山所噴出的冰晶、氣體與塵埃造成。由於彗核不斷旋轉,讓這些噴出物質被扭曲後,產生攝影影象中的漩渦圖案。
圖說:若未經過特殊的影像處理,將無法看見隱藏在彗髮光芒中的螺旋圖案。影像來源:Live Science
圖說:在夜空中飛掠仙女座大星系的龐士-布魯克斯彗星。影像來源:Live Science
龐士-布魯克斯彗星目前正以大約每小時64,500公里的速度穿越內太陽系,且已進入最佳觀測期。於4月21日透過近日點後,預計在4月8日的日全食期間到達距離太陽約25度的地方,屆時將出現難得一見的精彩天象!(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Live Science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3/21 00:06: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