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7日訊】
《甄嬛傳》自2011年在大陸首播後大受歡迎,2022年更被臺灣電視臺買下版權,新春期間24小時不間斷播放,成為近年臺灣「春晚」。今年播放期間線上觀看人數一度破6萬,引發兩岸討論。
有臺灣網民質疑《甄嬛傳》馬拉松直播是大陸「統戰」手段,亦有人認為是因其內容優秀而受歡迎。此外,近年不少大陸影視作品及社交平臺如抖音等在臺流行,引發外界關注其是否對臺進行「認知戰」。
臺灣行政院曾下令停用抖音,調查局更在選後成立認知戰研究中心應對。有分析指,民進黨因忽視抖音而失年輕選票。《聯合早報》指,長遠而言,若臺灣社會持續強調及妖魔化大陸文化「統戰」,或加劇島內分裂對立。
《甄嬛傳》在臺灣被戲稱為「臺灣春晚」,因為它連續三年在臺灣八大電視臺上「馬拉松式」24小時不間斷迴圈播放,成為許多島內民眾春節期間的「固定日程」。這部劇在臺灣島內依然保持著很高的熱度,觀看人數不斷增加,今年更是創下超過6萬人線上觀看的紀錄。
《甄嬛傳》是一部受到臺灣民眾喜愛的影視作品,許多經典場面至今仍被島內網友津津樂道,比如「滴血認親」、華妃哭喊「皇上你害得世蘭好苦啊」、果郡王換掉甄嬛毒酒吐血暴斃等。
在最後一集中,觀眾們紛紛線上為皇上「上香」,留言稱「桃園大溪代表上香」、「臺中媳婦代表上香」等,展現觀眾們對劇情的投入和熱愛。
今年,《甄嬛傳》播放期間,臺灣網路媒體「LINE TODAY」還進行「最愛臺詞」的投票,超過1.8萬名島內網民參與。投票結果顯示,劇中華妃的名臺詞「賤人就是矯情!」多年來穩穩地排在觀眾最喜歡的臺詞第一名。
儘管有一些人對《甄嬛傳》在春節期間連續播放的現象提出質疑,認為這是否算是一種統戰,但大部分人表示,這部劇好看就是好看,而且臺劇和綜藝節目相比,觀眾們更喜歡看好看的劇,這樣才有過年的氣氛。
臺灣馬拉松式追劇《甄嬛傳》 兩岸網民熱議背後意涵
編輯
農曆新年期間,中國古裝宮廷劇《甄嬛傳》在臺灣引發追劇熱潮。
臺灣八大電視自2022年起,每逢春節便在YouTube平臺24小時不間斷播放該劇,今年更吸引超過6萬人同時線上觀看,累計點選量逾700萬次。這股現象不僅在臺灣出現,「春節頂流甄嬛傳」話題亦登上大陸微博熱搜。
《甄嬛傳》講述女主角甄嬛從天真善良的宮女,在宮廷鬥爭中逐漸蛻變並晉升後位的故事。有臺灣社會學家指出,萬人同時線上觀劇的景象,反映群聚性需求始終存在,值得玩味。
然而,隨著近期的兩岸摩擦,部分臺灣民眾質疑《甄嬛傳》的播放是否別有用心,是大陸方面的一種「統戰」手段。支持者則認為,該劇受歡迎主要源於古裝題材的稀缺、明星效應,以及劇集本身的品質。
近年來,包括抖音等多個大陸影視作品和社交平臺在臺灣年輕族群中廣受歡迎,這引發外界對其是否會對臺灣進行「認知戰」的擔憂。臺灣行政院已下令禁止公務員使用抖音,並成立專門研究認知戰的機構。
《聯合早報》引述有學者表示,大陸的文化軟實力正在削弱臺灣的「逢中必反」心態。文化傳播向來跨越時空地域的藩籬,如美國好萊塢電影和韓流文化的全球風靡便是明證。
《聯合早報》指,臺灣社會若持續強調和妖魔化大陸文化的滲透,恐加劇島內的分裂和對立。面對日益複雜的內部政治環境,臺灣亟需以更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兩岸文化交流。
臺灣農曆新年瘋追《甄嬛傳》 成「臺版春晚」
編輯
- 《甄嬛傳》連續三年在臺農曆新年期間24小時不間斷播放
- 因應節目熱門程度及播放安排,該劇在臺被冠以「臺版春晚」之名
- 中國官媒《中國日報》指,中國大陸電視劇在臺灣廣受歡迎,歸因於兩岸共同的文化根源
- 《中國日報》指,臺灣民眾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儲存與傳承,包括繁體中文及古籍
《甄嬛傳》是一部中國古裝宮廷劇,根據流瀲紫的網路小說《後宮:甄嬛傳》改編而來。該劇由導演鄭曉龍執導,於2011年首播。劇情以清朝雍正帝在位時期為背景,講述女主角甄嬛在入宮當嬪妃後,如何一路過關斬將,毒殺皇帝,最終成為聖母皇太后的全過程。
劇情描述宮廷內的勾心鬥角和派系鬥爭,以及甄嬛在這個環境中的生存和崛起。該劇開創中國電視劇中宮鬥劇和大女主劇型別的先河,深受華語觀眾的喜愛和追捧。然而,該劇也引發一些爭議。作者流瀲紫被指涉嫌抄襲,這一問題引起部分觀眾的質疑和討論。
《甄嬛傳》在播出後獲得廣泛的關注和好評。劇情精彩絕倫,張力十足,觀眾口耳相傳,成為中國大陸知名的經典電視劇之一。該劇在中國大陸、臺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華語地區都取得很高的收視率和影響力。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維基新聞,並有透過程式將可能的簡體中文自動轉換為台灣正體中文,新聞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維基新聞:他們是一群志願者,使命是建立一個高品質,更新迅速,內容公正準確,且具有新聞價值的網站。所有在維基新聞網站內的內容都在自由版權許可下發布。這使得他們的內容能夠被自由的重新發佈與使用,並希望對全球數位資訊共享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