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歷史的美國太空總署「獨創號」火星直升機,在執行了比預期超出數十次的飛行之後,終止了在這顆紅色行星上的探測任務。雖然這架火星直升機仍維持著正常的直立停放姿態,並仍能與太空總署地面控制中心保持聯絡,但是由1月18日由火星傳送回地球的影像中顯示,獨創號的一個或者多個旋翼葉片,在前次的著陸過程中已經損壞且無法再度飛行。

圖說:2023年8月2日,由毅力號火星探測車上的攝影機,所拍攝的獨創號火星直升機。影像來源:Phys.org
依照最初的規畫,是希望獨創號能在30天內進行5次的測試飛行。但這首次在地球之外行星上的動力飛行任務,卻持續了近3年左右。總共進行了72次飛行,累計的飛行總距離超過原計畫14倍以上,飛行總時數超過2小時,堪稱是歷年來行星探測任務中的一大成就。
獨創號被安裝於毅力號火星車的腹部,於2021年2月18日隨著毅力號一同登陸火星,並於4月19日首次由地表升空,證明瞭在火星上可以執行遠端控制的動力飛行。在完成4次的測試飛行後,它開始進行空中偵察任務。在2023年間,這架直升機進行了2次成功的偵查任務,更進一步讓任務團隊瞭解在火星大氣中飛行的空氣動力學特性與限制。
在前次任務中緊急迫降後,獨創號於1月18日進行了一次短程垂直飛行,以便讓任務團隊確定直升機的位置。飛航資料顯示,直升機按照原定計劃達到了約12公尺的最大高度,並懸停了4.5秒之後,開始以每秒1公尺的速度下降。然而在距離地表約1公尺高度時,獨創號與作為通訊中繼站的火星車突然失去聯絡。在第二天通訊重新建立之後,有關飛行的更多資訊影像便不斷地傳送至噴射推進實驗室。幾天後,當地面控制人員觀察影像時,發現直升機的旋翼葉片已經受損且無法飛行,因而終止整個任務。至於通訊中斷的原因和直升機落地時的姿態為何,目前仍在調查中。(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Phys.org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1/26 20:05: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