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z11是數年前由哈伯望遠鏡所發現的宇宙初期星系,距離我們約134億光年。根據研究人員推算,GN-z11約在宇宙誕生後約4億年就已經形成。當天文學家運用韋伯太空望遠鏡持續觀察GN-z11時,發現了由黑洞周圍吸積盤所產生的光譜特徵。經過進一步分析證實在GN-z11中心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黑洞本身不會發出光線,但是即將被黑洞吸入吞噬的物質,會在黑洞四周高速旋轉翻騰,並形成一個環繞黑洞的圓盤,稱為吸積盤。此圓盤中的物質會因相互摩擦與拉扯而產生高熱,繼而發射出各種不同波長的強烈輻射,包含可見光。研究人員發現,宇宙初期星系GN-z11就是被黑洞周圍吸積盤所發出的強光所照亮。

圖說:2016年發布的宇宙初期星系GN-z11的影像,由哈伯望遠鏡所拍攝。影像來源:Science alert
富含濃密星際氣體的星系GN-z11非常小,大小約只有銀河系的1/100,卻在中心處擁有一個質量約為太陽160萬倍的大型黑洞。對於這些開始形成不久的小型星系來說,這個黑洞的質量太大了,不可能是在宇宙誕生以來這4億多年的時間內,由恆星演化過程產生。因此天文學家推論,GN-z11中心的黑洞,可能是由星系中龐大且極為濃密的星際氣體分子雲,受到重力擾動後直接塌縮所形成。而此大質量黑洞所產生的強烈噴流與高能量輻射,會持續電離吹散星系中的氣體,進而抑制新恆星的形成,黑洞本身也將因為周遭缺乏可吞噬的氣體與物質而停止成長。

圖說:上圖中顯示,由哈伯望遠鏡所標定,位於北方天空中的宇宙初期星系GN-z11的位置。影像來源:Science alert
由於星系GN-z11中心的黑洞非常活躍且發射出強烈輻射,天文學家經由光譜分析後,證實了GN-z11中心是在宇宙形成初期所發現第一個活躍星系核心。研究人員推論在宇宙形成初期的星系中,活躍星系應該佔有一定的比例,它們將在初期天體形成後,開始將濃密的星際氣體電離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Science alert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1/18 09:40: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